新闻中心

NEWS

论研究型医院建设与高质量发展

发布人:朱宗达     发布时间: 2024-02-23 07:49    浏览量:92
  • 上一篇:医学装备质控标准一览表
  • 下一篇:以硬核科技为支撑,降低医学装备使用风险,构建科学管理新模式
  • 论研究型医院建设与高质量发展.jpg

    摘要

    研究型医院是医院的发展战略在医学模式上的全面转型,以构建医学创新平台、打造优势学科群、培养高素质人才、创建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,使医院保持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势头。推进公立医院向研究型医院转变,既是中国式卫生保障现代化的必然阶段,也是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与促进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。本文作者将从建设高质量研究型医院的要义,精细管理、提质增效、技术创新、高质量人才培养及区域布局等方面展开论述。


    研究背景

    推进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,是中国式医疗卫生保障现代化的必然选择,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,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管理,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注重人才技术要素。建设研究型医院既是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,也是衡量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,应该在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建设更多研究型医院,以研究型医院建设引领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。

    一、研究型医院建设需符合高质量发展精细管理要求

    研究型医院提出的“医院管理、医疗技术、临床服务”理念可以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定位。研究型医院的发展要坚持与国家的医疗卫生改革、社会的发展进步、人类的健康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,在医疗技术上做出重大创新、在临床服务上提供标准规范、在医院管理上提供先进模式。从而为社会和国家提供更多一流的医学科技及管理成果、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、为人类健康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。

    (一)聚焦“产生医学新知识”

    研究型医院临床诊疗资源丰富和临床研究人才聚集,基础研究、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优势突出,应该在医学科技发展、临床疾病诊治、药品器械研究等方面,产生新的医学知识,研发新的医疗技术、推出新的诊治模式,出论文、出专利、出指南、出成果、出人才,并把这些成果向临床和产业转化。

    (二)聚焦“提高临床水平”

    研究型医院的医疗不应该是简单临床技术的重复、治疗经验的复制,而是要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转化推动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。研究型医院就是要聚焦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与研究,在其发病机理、诊断方法、治疗技术、临床方案等方面形成引领国内乃至国际的指南、共识、标准和规范,“看别人看不了的病,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”。

    (三)聚焦“提升质量内涵”

    研究型医院的评价标准是诊治疑难疾病的效能、效率及创新转化的深度和广度。研究型医院作为医疗服务体系最高水平的代表,要围绕“六个基地”建设:“高危疑难疾病诊治基地、高新医学技术研发基地、高等级临床成果转化基地、高层次复合人才培养基地、高质量高水平医院管理基地、高智能数字医疗发展基地”,这是研究型医院质量建设的内涵所在。

    (四)聚焦“推动创新转化”

    研究型医院要紧紧抓住“难病诊治、医学创新、成果转化”核心要义,重点围绕“提升医学创新力、提高成果转化力、促进难病诊治力”建设与发展,实现研究模式、创新模式、转化模式的加速建立和快速转型,建成实验室与临床有机衔接的完整技术链,真正打造“临床驱动科研,科研引领临床”的发展模式。

    二、研究型医院建设要紧贴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要求

    研究型医院强调的核心“难病诊治、医学创新、成果转化”可以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抓手。研究型医院的基本含义:是指以新的医学知识和新的医疗技术的产生与传播为使命,坚持临床和科研并举,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催生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成果,推动临床诊疗水平持续提高,为医疗卫生事业和人类健康作出重要贡献的一流医院。简单地说就是:临床与科研并举、规模与内涵并重、创新与转化并进、人才与成果并出、数字与智能并先、水平与贡献并优。

    (一)难病诊治是研究型医院发展的着眼点

    1.从“医学前沿”把握难病诊治趋势:研究型医院科研的重点要放在基因组学、蛋白质组学、代谢组学、系统生物学、合成生物学、结构生物学、脑科学和脑机接口、人工智能、纳米医学等学科前沿,不断在细胞治疗、分子治疗、基因治疗、免疫治疗等生物治疗方面创新诊治技术;在个性化治疗、靶向治疗、微创和无创治疗、药物和器械组合、再生医学和数字医疗等新技术方面产出高水平成果。“大医院要看大病、小医院要看小病”。

    2.从“平台打造”构建难病诊治优势:要建立临床研究中心作为综合性研究实体和支柱性实验平台;建立多学科诊疗中心作为基础学科、临床学科、辅助学科共享共用的诊疗模式;建立大数据管理中心作为重塑诊断治疗、就医服务、科研创新和医院管理模式的抓手;建立生物样本中心作为服务临床诊疗、创新转化、人才培养的基地;建立成果转化中心作为挖掘成果、孵化成果、转化成果和产品试验的平台。

    (二)医学创新是研究型医院发展的着重点

    1.从“临床研究”中强化创新主体作用:研究型医院责无旁贷地要成为医疗卫生行业创新转化的主体,围绕临床研究的投入分配、人力分配、设备分配、时间分配、空间分配及绩效奖励等方面进行谋划,不断克服人才队伍建设、硬件投入、绩效激励等环节中重临床诊疗、轻临床研究的倾向。

    2.从“病例资源”使用中发挥科技创新潜力:研究型医院具有丰富的病种、病例资源,在医学科技发展、临床疾病诊治、药品器械研究等领域已经发挥出独特优势。但由于没有形成共享的标准化、结构化、大模型数据资源,病例管理与利用不充分,大大制约了我国利用病种、病例资源优势突破重大医学难题的速度效益,使我国成了“病例资源大国”“临床研究小国”。

    (三)成果转化是研究型医院发展的着力点

    1.从“转化上”确立研究型医院技术品牌:要充分发挥研究型医院临床问题提出者、临床研究实施者、临床成果应用者的潜能,发挥临床研究创新转化连接器、催化器、加速器的作用,凝练重大医学科学问题、聚焦临床突出共性问题、着眼关键核心诊治技术,集智攻关突破重大临床难题,把创新成果转化为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和临床路径,形成独特的技术优势和鲜明的服务品牌。

    2.从“整合上”形成研究型医院创新转化链条:要充分整合临床、科研、产业、资本、市场等转化要素,大力推进基础研究、应用研究、产品研发、临床应用与市场推广的“全链条”创新,不断探索从临床诊疗、科研立项、项目申报、实(试)验过程、经费筹措、专利申请、资本引入、寻求合作、产品生产、市场投入等各环节的一体化服务,形成研究型创新转化生态链。

    三、建设研究型医院符合高质量发展人才技术要求

    研究型医院关注的“研究型学科、研究型人才、研究型诊疗”可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容。研究型医院的发展建设要特别注重“研究型”。这里的“研究型”不同于申请课题、发表文章、获得成果之类的“研究”。“研究型”体现的是医院发展的观念、思路、模式、制度、机制、动力、流程、标准、规范等文化体系,强调的是医院建设的创新理念、先进理念、质量理念与学术精神、科学精神、人文精神等价值体系,以及一切可以使医院人、财、物发挥最大效益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。

    (一)研究型学科是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基础

    1.从“研究型”上把握学科发展方向:研究型学科是具有高水平临床诊治能力、高层次科研成果、高素质人才梯队的学科。不仅是本专业疑难疾病的诊治中心、新技术新业务的研发中心,更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中心 。研究型学科应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、合理的人才梯队和雄厚的团队实力,是行业标准规范和技术指南的制定者,是行业认可的标杆和品牌,是行业国际学术的交流平台。

    2.从“学科群”上把握学科建设内容:研究型学科要按照在医院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职能任务,在人、财、物等重要资源的投向上给予重点倾斜;在强化学科建设的基础上,要特别关注研究型病房建设,既要注重转化型研究型病房建设,更要注重创新型研究型病房建设;要以专科、专病为纽带,以疾病诊治为链条,以重大课题为牵引,形成以大科研、大团队、大协作为标志的优势学科群。

    (二)研究型人才是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关键

    1.从“复合型”上定位研究型人才:研究型人才是研究型医院建设核心资源,是临床专家、科学家、教育家和管理专家“四家兼具”的复合型人才,综合素质优、临床能力强、创新水平高。研究型人才至少应具备五种能力:一是较强的临床疾病诊治能力;二是较强的医学创新转化能力;三是较强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;四是较强的国际合作交流能力;五是较强的医学前沿追踪能力。

    2.从“创新链”上组建研究型团队:研究型人才团队要由理、工、医、研、技等人才组成,不仅有临床科学家,还有来自材料、生命科学、化学化工、工业制造、信息技术、成果转化、市场开发和资本运作等相关专业的人员;更要有“专职研究人员、研究支持人员”。临床医师提出问题,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参与研究方案设计,医学相关人员进行研究,工科相关人员负责产品制造和生产,最后临床相关人员进行验证和应用。

    (三)研究型临床是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支撑

    1.从“创新转化”中形成研究型临床:研究型临床就是在临床诊治中探索并开发疾病预防、诊断、治疗的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方案和新策略的临床创新实践活动。打造“临床-研究-转化-临床”闭环的诊疗模式,建立起临床科室与研究团队分工明确、密切协作、相互促进的临床科研融合的研究型临床,形成批量的、有特色的、标准化的、个体化的疾病综合诊疗规范和方案。

    2.从“临床实践”中获得研究型成果:研究型临床一方面要把科研工作寓于临床实践之中,将诊疗过程当作积累科研资料、形成科研思路、提出科研课题、开展科研活动、获得科研成果的过程;另一方面把临床工作根植于科学研究之中,形成有临床就有研究、有研究就有课题、有课题就有扶持、有扶持就有成果、有成果就有转化、有转化就有产品的研究型思维。

    四、建设研究型医院符合高质量发展区域布局要求

    研究型医院倡导的“研究型医院、临床型医院、全科型医院”可以助力区域医疗均衡布局。医院应该按照职能任务,划分为研究型医院、临床型医院、全科型医院,形成定位清晰、功能完整、结构优化、任务明确的新时代中国式医疗卫生服务体系。研究型医院主要解决“看难病”,临床型医院主要解决“看病难”,全科型医院主要解决“看首病”。国家医学中心及区域医疗中心可以依托研究型医院规划建设,紧密型医疗集团可以依靠研究型医院引领成立。

    1.第一层级是研究型医院:研究型医院处于医疗卫生体系的顶层位置,主要职能任务是完成疑难、危重、复杂疾病诊治,开展新技术、新业务研发,推动临床研究、成果转化和产品开发,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,对临床型医院帮带指导和接收患者双向转诊。

    2.第二层级是临床型医院:临床型医院处于医疗卫生体系的承上启下位置,主要职能任务是完成常见病及多发病诊治、地方性疾病和专科疑难疾病的救治,开展临床特色的新业务、新技术,培养全科型医学人才,对全科型医院帮带指导和接收患者双向转诊。

    3.第三层级是全科型医院:全科型医院处于医疗卫生体系的基层位置。主要职能任务是进行健康宣教、健康管理、预防保健、初级检诊、急诊急救、功能康复、心理咨询、慢病管理、健康照护及养老养生,参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和接受患者双向转诊。

    五、建设研究型医院符合高质量发展三个提高要求

    研究型医院发展建设有利于提高“医疗服务的质量、医疗服务的效率、医务人员的积极性”。研究型医院作为一种发展战略,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技工作“四个面向”的建设方向,反映了医学科学技术进步的最新趋势,适应了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,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健康的品质需求,为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、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、建设健康中国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
    1.有利于推动“健康中国”战略:研究型医院处于构建一体化大健康产业体系的核心支撑地位,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,必须大力加强研究型医院建设。通过深化拓展研究型医院功能定位、目标任务、模式路径、措施要求,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水平走在世界发展前列,为实现中国梦、健康梦贡献力量。

    2.有利于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:研究型医院作为现代医院建设发展的“先行者”,必须不断强化医院体制与机制的体系创新、模式创新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,在医院整体建设全面发展方面,形成完整配套的医院管理理念、制度机制和路径方法,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先行做法和实践成果。

    3.有利于推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:贯彻国家综合治理的方针,一个重大而现实的使命课题就是要尽快建立以政府治理制度、医院管理制度、服务社会制度为核心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体系。研究型医院有责任在政府应该管什么、怎么管;医院应该干什么、怎么干;服务社会做什么、怎么做,这些重大问题上给出合格答卷。

    4.有利于推动国家生物安全战略:研究型医院具有医疗资源和科技资源密集的双重优势,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的重要支柱。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,前瞻谋划、瞄准重点、拿出新对策、创造新技术、运用新手段,有效应对生物恐怖主义、新发传染病传播、外来生物入侵等重大生物安全威胁和公共卫生事件。

    研究型医院历经20年探索实践,理论体系日益完善、建设模式日益成熟、发展路径日益清晰,得到了广泛的认可。发改委、科技部等13部委都在相关文件中提出了建设研究型医院要求;上海、北京、广东、浙江、海南、江苏、山东、安徽、福建等省市已将建设研究型医院列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;许多医院也把建设研究型医院作为奋斗目标,研究型医院建设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。我们要把研究型医院建设作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,守正创新、乘势而上,坚持不懈地推进研究型医院发展,真正解决一批药品、器械、设备、疫苗等领域的“卡脖子”问题,体现研究型医院的真正价值,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。



    源:《论研究型医院建设与高质量发展》,作者信息:姚军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

    声明: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及分享更多信息,如涉及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,谢谢!

    医工融合创新中心编辑:朱宗达

    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审核:编委会


    欢迎关注厦门大学医学中心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公众号,一起探讨学习交流。

    1693205491743316.jpg

    厦门大学医学中心医工融合创新中心.jpg

  • 上一篇:医学装备质控标准一览表
  • 下一篇:以硬核科技为支撑,降低医学装备使用风险,构建科学管理新模式
  •